圍生期病原菌進入胎兒或新生兒的途徑為經胎盤傳播、上行感染、產時感染、產後感染、醫源性感染等。
1. 經胎盤傳播:孕婦體內的病原菌可通過胎盤屏障直接進入胎兒體內,如梅毒螺旋體、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弓形蟲等病原體,在孕期可經胎盤感染胎兒,引發先天性感染,影響胎兒正常發育,導致胎兒畸形、智力障礙等嚴重後果。
2. 上行感染:陰道內的病原菌可在胎膜早破、羊膜腔壓力改變等情況下,沿生殖道上行至宮腔,進而感染胎兒。常見的病原菌有大腸桿菌、B族鏈球菌等,胎膜早破時間越長,上行感染的風險越高。
3. 產時感染:分娩過程中,胎兒通過產道時,可接觸到產道內的病原菌而被感染。如孕婦產道存在淋病奈瑟菌、衣原體、皰疹病毒等感染,胎兒經過產道時,可引起眼部、呼吸道、皮膚等部位的感染。
4. 產後感染:新生兒出生後,可通過與外界環境接觸、護理不當等途徑被病原菌感染。如接觸被污染的物品、用具,或照顧者手部衛生不良等,常見病原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可引起新生兒肺炎、敗血症等疾病。
5. 醫源性感染:在醫療操作過程中,若消毒不嚴格、醫療器械污染等,也可能導致病原菌感染胎兒或新生兒。如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中,各種侵入性操作較多,增加了醫源性感染的風險,常見病原菌有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圍生期要重視孕期保健,孕婦需定期產檢,及時發現和治療感染性疾病。分娩時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干預,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產後注意新生兒護理,保持環境清潔,照顧者要注意個人衛生,接觸新生兒前後洗手。若新生兒出現發熱、精神萎靡、拒奶等異常表現,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