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症名,指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洩即止。艾灸對於盜汗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艾灸穴位:
1. 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處,是人體元氣的根本所在,艾灸此穴可培補元氣,固攝津液。
2. 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處,能益氣助陽,調和氣血,對盜汗有較好的調理效果。
3. 腎俞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處,腎主水,艾灸腎俞穴可補腎益精,固攝汗液。
4.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 3 寸,脛骨內側緣後際,可健脾益血,調補肝腎,對盜汗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5. 復溜穴: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 2 寸,跟腱的前方,有滋陰補腎、清熱止汗的功效。
注意事項:艾灸時應注意避免燙傷皮膚,艾灸時間和溫度應根據個人體質和耐受程度適當調整。同時,艾灸只是一種輔助治療方法,如果盜汗症狀嚴重或持續不緩解,應及時就醫,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診斷,以確定病因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