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扶陽固脫、升陽舉陷、防病保健等多種功效。
艾灸的做法如下:
1. 選擇合適的艾灸工具:常見的有艾條、艾柱等。艾條一般直徑約 1.8 釐米,長度約 20 釐米。
2. 準備施灸部位:將皮膚清潔乾淨,暴露施灸部位,可根據不同病症選擇相應穴位,如足三里、關元、氣海等。
3. 點燃艾灸:用打火機或火柴點燃艾條的一端,待其燃燒充分後,將火焰靠近穴位約 3 - 5 釐米處進行熏烤。
4. 調整距離和時間:以患者感覺局部溫熱舒適,而無灼痛為宜。每次艾灸時間一般為 15 - 30 分鐘,具體時間可根據病情和個體差異調整。
5. 移動艾灸:可沿穴位周圍或經絡線路移動艾灸,以達到更廣泛的溫熱刺激。
6. 觀察反應:艾灸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如出現皮膚發紅、發燙等正常反應,可繼續艾灸;若出現皮膚水皰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艾灸,並進行相應處理。
艾灸時應注意選擇通風良好的環境,避免燙傷皮膚,孕婦腹部、腰骶部不宜艾灸,飯後半小時內不宜立即艾灸。如有不適或疑問,應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