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間隔綜合徵可能是創傷、肢體長時間受壓、血管損傷、感染、藥物不良反應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手術減壓、解除壓迫、修復血管、控制感染、停用相關藥物等。
1. 創傷:嚴重的骨折、軟組織損傷等可導致局部出血、腫脹,使筋膜間隔內壓力急劇升高引發該綜合徵。對於骨折患者,需及時進行復位固定,如採用石膏外固定、鋼板內固定等方式;軟組織損傷則要徹底清創,清除壞死組織,必要時進行手術切開減壓,以降低筋膜間隔內壓力,防止進一步損傷。
2. 肢體長時間受壓:如昏迷患者肢體長時間處於不當體位、長時間使用止血帶等。應盡快解除壓迫因素,調整患者體位,避免肢體持續受壓;對於使用止血帶時間過長的情況,要及時松開止血帶,並密切觀察肢體血運和感覺情況。若出現局部腫脹明顯,可遵醫囑使用邁之靈片、地奧司明片、草木犀流浸液片等促進消腫。
3. 血管損傷:動脈損傷導致局部缺血後再灌注,或靜脈回流受阻,均可引起筋膜間隔內壓力改變。對於血管損傷,應盡早進行手術修復,恢復血管的通暢。術後需使用抗凝藥物,如阿司匹林腸溶片、硫酸氫氯吡格雷片、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遵醫囑用藥,預防血栓形成,保證血流通暢。
4. 感染:局部感染引發炎症反應,滲出增多,導致筋膜間隔內壓力升高。積極控制感染,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膠囊、左氧氟沙星片遵醫囑用藥。同時,對感染部位進行清創引流,清除膿性分泌物。
5. 藥物不良反應:某些藥物可能引起局部組織腫脹、血管通透性增加等不良反應,進而誘發筋膜間隔綜合徵。一旦懷疑是藥物所致,需立即停用相關藥物,並進行對症處理。如出現腫脹,可通過抬高患肢、局部冷敷等方式緩解症狀,必要時給予消腫藥物治療。
治療期間要密切關注肢體的疼痛、腫脹、感覺及血運情況,按照醫生要求定期復查。保持傷口清潔乾燥,防止感染。合理安排飲食,多攝入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促進恢復。嚴格遵循醫生的治療方案,不可自行增減藥物劑量或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