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應根據感染、環境溫度過高、接種疫苗、脫水、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物理降溫、藥物治療等。
1. 感染:這是寶寶發燒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病毒、細菌、支原體等感染。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可引發高熱、乏力等症狀;細菌感染像肺炎鏈球菌,可能導致咳嗽、發熱;支原體感染常伴有咳嗽、發熱且持續時間較長。對於病毒感染,可遵醫囑用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抗病毒口服液、利巴韋林顆粒;細菌感染需遵醫囑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頭孢克肟顆粒、阿奇霉素乾混懸劑;支原體感染常用阿奇霉素膠囊、羅紅霉素顆粒、琥乙紅霉素片。同時配合物理降溫,如用溫毛巾擦拭寶寶額頭、腋窩等部位。
2. 環境溫度過高:若寶寶所處環境溫度過高、衣物穿著過多,熱量無法散髮,就可能引起體溫升高。應及時調整環境溫度,保持在 22 - 24℃,減少寶寶衣物,利於散熱,多給寶寶喝些溫水,促進新陳代謝,一般體溫可逐漸恢復正常。
3. 接種疫苗:部分寶寶接種疫苗後,身體會出現免疫反應,導致發燒,這是正常現象。通常體溫不會過高,多在 38.5℃以下。可讓寶寶多休息、多喝水,採用物理降溫方法,如貼退熱貼等。若體溫超過 38.5℃,可遵醫囑服用對乙酰氨基酚滴劑、布洛芬混懸液、小兒柴桂退熱顆粒。
4. 脫水:寶寶因嘔吐、腹瀉等導致身體缺水,也會引起發熱。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可口服補液鹽。若脫水嚴重,需就醫進行靜脈補液。同時針對引起脫水的原因進行治療,如因消化不良導致嘔吐腹瀉,可遵醫囑用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蒙脫石散、醒脾養兒顆粒。
5.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川崎病等,除了發熱,還可能伴有皮疹、口唇乾紅、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症狀。這種情況相對少見但較為嚴重,一旦懷疑,需立即就醫,一般會根據具體病情使用丙種球蛋白、阿司匹林腸溶片、雙嘧達莫片等藥物治療。
密切關注寶寶的精神狀態、體溫變化等情況。若寶寶持續高燒不退、精神萎靡、哭鬧不止等,應及時帶寶寶前往醫院就診,以便明確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