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後跟疼可能是長期行走或站立、鞋子不合適、跟腱炎、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針灸穴位、更換合適鞋子、藥物治療等。
1. 長期行走或站立:長時間行走或站立會使腳後跟承受較大壓力,導致局部肌肉、筋膜疲勞,引發疼痛。可通過適當休息,減少行走和站立時間,每晚用熱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來緩解。針灸時可選取崑崙穴、申脈穴等穴位,以疏通經絡、減輕疼痛。
2. 鞋子不合適:鞋子過緊、過硬或鞋底缺乏緩衝,會對腳後跟造成過度擠壓和摩擦,引起疼痛。應選擇寬松、柔軟且有良好緩衝性能的鞋子。疼痛明顯時,可遵醫囑外用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雲南白藥膏、活血止痛膏等藥物,以減輕炎症和疼痛。
3. 跟腱炎:跟腱反復受到劇烈拉伸,發生勞損,引發炎症,出現疼痛。要避免劇烈運動,注意跟腱部位保暖。可進行熱敷,促進炎症吸收。針灸可刺激太溪穴、照海穴等穴位。也可遵醫囑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塞來昔布膠囊、洛索洛芬鈉片等藥物消炎止痛。
4. 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在跟骨的附著點發生無菌性炎症,晨起或長時間休息後行走時疼痛加劇。可進行足底拉伸訓練,增強足底肌肉力量。針灸可選取湧泉穴、然谷穴等。還可遵醫囑使用氟比洛芬巴布膏、吲哚美辛巴布膏、吡羅昔康貼片等藥物。
5. 跟骨骨刺:跟骨骨質增生形成骨刺,刺激周圍組織引起疼痛。症狀較輕時可通過減少負重活動緩解。針灸可選擇阿是穴、商丘穴等。若疼痛嚴重,可遵醫囑服用抗骨增生片、骨刺平片、藤黃健骨膠囊等藥物。
日常要注意選擇合適的鞋子,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或過度勞累。運動前要做好熱身,運動強度要循序漸進。若疼痛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