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不攝血證是中醫常見的一種證候。它是指由於氣虛而不能統攝血液,導致血液溢出脈外,從而出現各種出血表現的一種病理狀態。
在人體中,氣具有固攝血液的作用,能使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而不溢出。當氣虛時,這種固攝能力就會減弱。氣不攝血證多由久病、勞倦、飲食失調等因素損傷脾氣,導致脾氣虛衰,氣的統攝功能失常。常見的臨床表現有多種,比如便血,大便中夾雜血液,血色多暗淡;尿血,小便中帶血;崩漏,女性非經期出現大量陰道出血或淋灕不盡;皮下紫斑,皮膚出現瘀點、瘀斑等。同時,還會伴有氣虛的症狀,如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食慾不振等。
氣不攝血證的診斷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症狀表現、病史等進行判斷。治療上,主要以補氣攝血為原則,常用的方劑有歸脾湯等,通過補益脾氣,增強氣的統攝能力,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日常應注意規律作息,避免過度勞累,合理飲食,適當鍛鍊,以增強體質,預防氣不攝血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