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的預後不太好。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是由各種肺內和肺外致病因素所導致的急性瀰漫性肺損傷和進而發展的急性呼吸衰竭。其發病機制複雜,涉及炎症反應失控、肺泡毛細血管膜損傷、肺表面活性物質減少等多方面。炎症反應失控時,大量炎症細胞和炎症介質在肺內聚集,引發肺泡上皮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導致肺泡毛細血管膜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和水分滲出到肺泡和間質,形成肺水腫,嚴重影響氣體交換。肺表面活性物質減少則使肺泡萎陷,進一步加重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
在臨床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患者病情往往較為嚴重。患者會出現嚴重的低氧血症,呼吸急促、困難,常規的氧療難以糾正缺氧狀態。即使給予機械通氣等積極治療,部分患者仍可能因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嚴重併發症而死亡。尤其是存在基礎疾病、年齡較大、感染難以控制等情況的患者,預後更差。例如,老年患者身體機能和抵抗力較差,對疾病的耐受能力弱,肺部感染不易清除,容易導致病情遷延不愈。
對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患者,早期診斷、及時治療至關重要。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感染,合理使用機械通氣,維持內環境穩定等,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預後。同時,加強營養支持,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也對病情恢復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