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起雞皮疙瘩可能是酒精刺激、環境因素、精神心理因素、植物神經紊亂、酒精過敏等原因造成的。建議先去醫院進行檢查,明確病因後對症調理或治療。
1.酒精刺激:雞皮疙瘩是立毛肌收縮時在皮膚表面形成的小且密集狀態的隆起,酒的主要成分為酒精,其在進入機體後可導致體表血管痙攣,並導致立毛肌收縮,進而產生雞皮疙瘩。一般無需特殊治療,在酒精被代謝後症狀即可緩解。日常應注意減少飲酒頻率和飲酒量,必要時戒酒。
2.環境因素:如飲酒時室內溫度過低、穿著衣物過少,又或者是大量飲用冰鎮啤酒等,可能會對皮膚造成刺激,導致立毛肌收縮進而形成雞皮疙瘩。屬於生理現象的一種,日常應隨天氣變化增減衣物、做好保暖。另外可通過局部按摩的方式促進體表溫度升高,建議將雙手搓熱後舒緩地按摩局部組織和皮膚,每次可持續10~15分鐘,每日進行2~3次。
3.精神心理因素:如喝酒後情緒高漲、緊張或焦慮、對某件事物過於恐懼、憤怒、悲觀抑鬱等,也可能會刺激神經系統,並導致立毛肌收縮、形成雞皮疙瘩。屬於生理現象的一種,可在情緒平穩後自行恢復。日常應學會管理個人情緒,多與家人溝通和交流,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多進行室外活動並參與社交活動。
4.植物神經紊亂:酒精可能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刺激,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調,進而出現該現象。除此之外,患者也可有呼吸急促、胸悶、心悸、頭暈、頭痛等症狀。喝酒後應注意臥床休息,可通過適量飲用溫水的方式促進機體代謝,建議每次飲用200~250mL,每日飲用2000~3000mL。日常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進行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體育運動,避免熬夜晚睡。
5.酒精過敏:部分人本身屬於過敏體質,可能會對酒精成分過敏。在飲酒後容易出現皮膚瘙癢、有雞皮疙瘩、紅疹或風團形成、皮膚腫脹等多種症狀。應立即脫離過敏原,可通過局部冰敷的方式緩解,建議用毛巾包裹一次性冰袋或冰塊冷敷患處,每次持續3~5分鐘、休息3~5分鐘,重復進行2~3次。必要時可配合醫生用藥治療,如氯雷他定片、鹽酸苯海拉明片、鹽酸西替利嗪片等。
在相關疾病治療和恢復期,應當按照醫生建議定期復查,觀察病情控制和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