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發紫即手部麻木、皮膚發紫,可能與環境因素、肢體壓迫、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缺鐵性貧血、頸椎病等因素有關。建議先去醫院進行檢查,明確病因後對症治療。
1.環境因素:如當天氣溫過於寒冷、穿著衣物過少、用手直接觸碰冷水或冰凍物品等,可能會對手部造成刺激,導致血管收縮、肌肉痙攣,進而出現手部麻木、皮膚發紫、刺痛或痙攣性疼痛。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一般無需特殊治療。日常應根據氣溫變化增減衣物,在接觸冷水或冰冷物品時佩戴手套。另外可通過溫水浸泡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建議將雙手放在40~50℃的熱水中,每次浸泡3~5分鐘。
2.肢體壓迫: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壓迫手部,可能會影響局部血液循環、導致靜脈血淤滯、局部組織缺血氧,進而出現手部麻木、感知能力下降、皮膚發紫等症狀。屬於生理現象的一種,需立即解除壓迫並適當進行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患者可雙手交叉、轉動手腕,每次持續3~5分鐘。也可考慮通過熱敷的方式緩解,建議用擰乾的熱毛巾或毛巾包裹熱水袋敷在患處,每次持續10~15分鐘。
3.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手部受到劇烈撞擊或擠壓,可能會導致軟組織損傷。患者容易出現手部麻木、疼痛、腫脹、皮膚發紫、有淤青或血腫、活動障礙等多種症狀。急性期應立即制動休息,可通過冰敷的方式緩解,建議用毛巾包裹碎冰塊敷在患處,每次持續5~10分鐘,每日進行2~3次。也可在有醫囑的前提下局部用藥治療,如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氟比洛芬凝膠貼膏、復方辣椒鹼乳膏等。注意用藥前將患處清洗乾淨,避免有污垢或油脂殘留。
4.缺鐵性貧血:是機體鐵元素利用或攝入不足誘發的貧血類型,其可能會影響四肢血液循環、導致局部組織缺血氧,進而出現手部麻木、畏寒、皮膚發紫或蒼白等症狀。日常應攝入含鐵元素較多的食物,如豬血、豬肉、豬肝、鴨血等。也可在有醫囑的前提下口服鐵劑治療,如硫酸亞鐵片、右旋糖酐鐵口服溶液、琥珀酸亞鐵片等。
5.頸椎病:是在頸椎退行性改變基礎上出現的疾病,其可能會對周圍神經根、血管造成壓迫,影響上肢血液循環,進而出現手部麻木、皮膚發紫等症狀。可在有醫囑的前提下進行牽引治療,採用坐位或仰臥位,頜枕布帶牽引法。對於重症患者,可在醫院進行持續牽引。對於輕度患者,可在門診或家中進行間歇牽引。成年人的體重可以從2kg開始,逐漸增加到3~4kg。牽引時間一般20-30分鐘,可能需要連續治療2~8周。
在疾病治療和恢復期,應按照醫生建議定期復查,觀察病情控制情況,必要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