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中樞性癱瘓是神經外科常見病,該種疾病通常繼發於腦出血、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腫、硬膜外血腫等疾病。引起下肢中樞性癱瘓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原因是腦血管疾病、顱腦外傷性疾病、腫瘤性疾病、炎性疾病、外傷、中毒。要想確診是不是此病,通常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常用檢查項目如下。
1.血常規檢查:得此病後,可以進行血常規檢查,有助於鑒別是否有炎症存在。
2.血糖檢查:患病後,患者也需要進行血糖檢查,便於瞭解是否有高血糖、糖尿病。
3.顱腦CT檢查:顱腦CT檢查的目的是確定是否有腦出血、腦梗死等情況,便於排除相關顱腦疾病。
4.肌電圖檢查:下肢中樞性癱瘓發生後,患者也需要進行肌電圖檢查,該檢查有助於排除肌源性癱瘓。如果發現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則可以判定為肌源性癱瘓。
5.腦脊液檢查:腦脊液檢查主要就是檢測腦脊液的性質,可以幫助判斷是否有感染性疾病、免疫學疾病存在。
6.磁共振成像檢查:磁共振成像檢查也是診斷該病的常用方法,該檢查的目的是確定是否存在腦部疾病以及脊髓損傷,有助於明確下肢中樞性癱瘓的病因。
下肢中樞性癱瘓的檢查項目主要有以上幾種,該病通過檢查確診後,要及時治療。如果患者出現嚴重的肌肉僵硬和痙攣情況,則可使用肉毒桿菌毒素治療。該藥可以有效地鬆弛肌肉,緩解相關症狀;與此同時,患者也可以採用維生素B12治療,該藥可以有效地促進神經功能修復;若藥物不能改善症狀,則可以進行手術治療,常用手術為選擇性脊神經根切斷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