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晚期血小板突然下降的原因有妊娠期血小板減少症、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藥物因素等。
1. 妊娠期血小板減少症:這是孕期較為常見的情況,一般血小板減少程度較輕,多在孕晚期出現,通常對母兒影響較小,產後血小板計數多可逐漸恢復正常。其發病機制可能與孕期血液稀釋、胎盤產生的某些物質對血小板的影響等有關。
2.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體內產生抗血小板抗體,使血小板破壞增多,導致血小板計數下降。可在孕前已存在,也可在孕期新發,嚴重時可出現皮膚瘀點、瘀斑、鼻出血等出血症狀。
3.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病情嚴重時可引起全身小血管痙攣,導致血管內皮損傷,血小板在破損處聚集、消耗,從而使血小板數量減少,還常伴有高血壓、蛋白尿、水腫等表現。
4.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常繼發於嚴重的感染、胎盤早剝等疾病,體內凝血系統被過度激活,血小板大量消耗,同時伴有凝血因子減少,可出現廣泛的出血傾向。
5. 藥物因素:孕期服用某些藥物,如抗生素、抗癲癇藥等,可能引起血小板減少,多在用藥一段時間後出現,停藥後血小板計數可能逐漸回升。
孕晚期發現血小板突然下降,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孕婦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碰撞,防止受傷出血。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檢查和治療,必要時可能需住院觀察,確保母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