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粘膜出血的症狀有嘔血、黑便、腹痛、頭暈乏力、發熱等。
1. 嘔血:胃粘膜出血後,若出血量較大、速度較快,血液會經口腔嘔出。嘔出物可為鮮紅色血液,也可能是暗紅色或咖啡渣樣物質,這取決於血液在胃內停留的時間,停留時間短則為鮮紅色,停留時間長,經胃酸作用後會變成暗紅色或咖啡渣樣。
2. 黑便:血液在腸道內經過消化液作用後,血紅蛋白中的鐵與硫化物結合形成硫化鐵,使糞便顏色變黑,質地通常較軟且發亮,類似柏油樣,所以也稱為柏油樣便。一般只要出血量達到50-100毫升,就可能出現黑便。
3. 腹痛:胃粘膜出血時,胃內的血液會刺激胃壁神經,引發不同程度的腹痛。疼痛性質多樣,可為隱痛、脹痛、刺痛等,疼痛程度因人而異,部分患者疼痛較為劇烈,而有些則相對輕微。
4. 頭暈乏力:大量胃粘膜出血會導致人體失血過多,引起有效循環血量減少,進而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症狀。同時,身體因失血而能量供應不足,會感到明顯的乏力,活動耐力下降。
5. 發熱:胃粘膜出血後,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低熱症狀,體溫一般不超過38.5℃。這主要是由於出血後機體對血液的吸收產生的吸收熱,通常在出血後的24小時內出現,可持續3-5天。
出現胃粘膜出血症狀後,應及時就醫檢查治療。治療期間要嚴格遵循醫囑,按時服藥。日常需注意飲食規律,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減少對胃粘膜的刺激。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態,避免精神過度緊張,以利於胃粘膜的修復和身體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