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和頸椎病在發病原因、症狀表現、疼痛部位、影像學檢查、治療方法上存在不同。
1. 發病原因:肩周炎主要因肩部軟組織退行性變、慢性勞損等導致肩部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自限性無菌性炎症反應;頸椎病多由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等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迫引起。
2. 症狀表現:肩周炎以肩部疼痛、活動受限為主,尤其是外展、上舉、後伸等動作,後期可能出現肩部肌肉萎縮;頸椎病症狀多樣,除頸部疼痛外,還可能伴有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嚴重時會出現頭暈、視力模糊、行走不穩等。
3. 疼痛部位:肩周炎疼痛集中在肩部周圍,以肩峰下、三角肌止點處明顯;頸椎病疼痛主要在頸部,可沿神經走行放射至上肢、手部。
4. 影像學檢查:肩周炎X線可能顯示肩部骨質酥鬆等,MRI可發現肩部軟組織損傷;頸椎病X線能看到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骨質增生等,CT可更清晰顯示骨骼結構,MRI對脊髓、神經受壓情況診斷價值高。
5. 治療方法:肩周炎以保守治療為主,如物理治療、功能鍛鍊、藥物止痛等,嚴重時可手術;頸椎病根據病情選擇保守治療,如牽引、理療、藥物,保守無效或脊髓受壓嚴重則需手術。
日常應保持良好姿勢,避免長時間低頭、肩部過度勞累,出現症狀及時就醫,遵醫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