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曲張與靜脈炎在病因、症狀、發病部位、治療方法上存在不同。
1. 病因:靜脈曲張主要因靜脈壁薄弱、瓣膜功能不全,導致血液回流受阻,靜脈壓力升高,逐漸使靜脈迂曲、擴張;靜脈炎多由血管壁受到化學、機械刺激,或因感染、血液高凝狀態等引發血管內膜炎症反應。
2. 症狀:靜脈曲張表現為下肢淺靜脈迂曲、擴張,呈蚯蚓狀,站立時明顯,早期可能無症狀,隨病情發展會有下肢沈重、乏力、腫脹感,後期可出現皮膚色素沈著、潰瘍等;靜脈炎症狀為局部疼痛、紅腫,沿靜脈走行可觸及條索狀硬結,嚴重時伴有發熱、寒戰等全身症狀。
3. 發病部位:靜脈曲張好發於下肢大隱靜脈、小隱靜脈等淺靜脈;靜脈炎可發生於全身各處靜脈,包括淺靜脈和深靜脈,常見於四肢,也可出現在胸腹壁等部位。
4. 治療方法:靜脈曲張治療以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為主,保守治療包括穿彈力襪、藥物治療等,手術有傳統手術和微創手術;靜脈炎治療主要是去除病因,如停止刺激性藥物輸注,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時給予抗炎、止痛藥物,嚴重時可能需抗凝治療。
無論是靜脈曲張還是靜脈炎,日常都要注意避免久站久坐,適當活動促進血液循環。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後遵醫囑規範治療,定期復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