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損傷導致粘連可能是創傷後組織修復異常、長期制動、炎症反應、手術操作、瘢痕體質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物理治療、康復訓練、藥物治療等。
1. 創傷後組織修復異常:受傷後身體啓動修復機制,若修復過程中纖維組織過度增生,就容易形成粘連。比如關節扭傷後,周圍的肌肉、肌腱等組織在修復時可能出現異常連接。針對這種情況,早期可進行冷敷,減少局部出血和腫脹;後期採用熱敷、按摩等物理方法,促進血液循環,松解粘連。同時,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恢復組織的正常活動度。
2. 長期制動:受傷後長時間固定不動,會使關節周圍的組織因缺乏活動而逐漸粘連。像骨折患者長時間打石膏,拆除後就可能出現關節粘連。對此,拆除固定後要盡快開展康復訓練,從簡單的關節活動開始,逐漸增加活動強度和範圍。還可配合超聲波、紅外線等物理治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粘連。
3. 炎症反應:運動損傷引發的炎症若未得到及時有效控制,炎症因子刺激周圍組織,會促使粘連形成。例如肌腱炎未治癒,就可能導致肌腱與周圍組織粘連。治療時需遵醫囑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緩釋膠囊、雙氯芬酸鈉腸溶片、塞來昔布膠囊,減輕炎症和疼痛。同時結合康復訓練,防止粘連進一步加重。
4. 手術操作:手術過程中對組織的損傷、縫合等操作,可能引起術後粘連。如關節鏡手術後,關節內組織可能出現粘連。術後應盡早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康復鍛鍊,促進組織修復和功能恢復。必要時可進行關節鬆動術等治療,改善關節活動度。
5. 瘢痕體質:瘢痕體質人群受傷後更容易形成粘連,且粘連程度可能較重。這類患者受傷後除了常規治療,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硅酮凝膠、積雪苷霜軟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藥物,抑制瘢痕增生,減少粘連的發生。同時,康復訓練要更加謹慎,避免過度刺激瘢痕組織。
運動損傷導致粘連後,日常要注意保護受傷部位,避免二次損傷。康復訓練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定期復查,根據恢復情況調整治療方案,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進行治療和康復,以促進身體盡快恢復正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