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腫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腎臟疾病、心臟疾病、肝臟疾病、下肢血管疾病等。
1. 腎臟疾病:腎臟具有過濾和排泄功能,當腎臟出現問題,如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等,腎臟的濾過功能受損,蛋白質會從尿液中漏出,導致尿蛋白升高。大量蛋白尿會引起血漿白蛋白降低,造成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水分從血管內進入組織間隙,從而引發腿腫。通過尿常規檢查尿蛋白,能初步判斷腎臟是否存在病變,為後續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2. 心臟疾病:當心臟功能不全時,心臟的泵血能力下降,導致體循環淤血,下肢靜脈回流受阻,引起腿腫。同時,心功能不全可能影響腎臟灌注,導致腎臟濾過功能改變,也可能出現少量尿蛋白。尿常規檢查有助於發現潛在的腎臟功能異常,輔助判斷心臟疾病對腎臟的影響程度。
3. 肝臟疾病:嚴重的肝臟疾病如肝硬化,會導致肝臟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使血漿白蛋白水平降低,進而引起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水分外滲至組織間隙,出現腿腫。肝臟疾病可能影響腎臟血流動力學,導致腎臟濾過功能異常,出現蛋白尿。尿常規檢查尿蛋白可幫助瞭解腎臟受累情況,評估病情嚴重程度。
4. 下肢血管疾病:下肢靜脈曲張、深靜脈血栓等血管疾病,會影響下肢血液回流,導致血液在下肢淤積,引起腿腫。雖然這類疾病通常不會直接導致腎臟病變,但長期的血液回流不暢可能影響腎臟的血液灌注,偶爾也會出現少量尿蛋白。尿常規檢查有助於排查是否存在腎臟相關併發症。
腿腫時進行尿常規檢查尿蛋白意義重大。日常要注意休息,避免長時間站立或久坐,適當活動下肢促進血液循環。若發現腿腫且尿蛋白異常,應及時就醫,遵醫囑進一步檢查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