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嬰兒缺乏 G6PD 可能是遺傳因素、新生兒期疾病、藥物因素、感染因素、母親孕期因素等,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避免接觸誘發因素、藥物治療、輸血治療等。
1. 遺傳因素:G6PD 缺乏症是一種 X 連鎖不完全顯性遺傳病,若父母攜帶致病基因,嬰兒就可能遺傳發病。對於這種情況,要詳細瞭解家族病史,告知家長孩子患病風險。日常生活中,需嚴格避免接觸可能誘發溶血的物質,如蠶豆、樟腦丸等。
2. 新生兒期疾病:新生兒黃疸、新生兒敗血症等疾病可能影響 G6PD 活性。積極治療原發病,如針對新生兒黃疸,可採用藍光照射治療;對於新生兒敗血症,遵醫囑使用注射用頭孢曲松鈉、注射用青霉素鈉、注射用阿莫西林鈉等抗感染治療,密切監測 G6PD 水平變化。
3. 藥物因素:某些藥物可誘發 G6PD 缺乏的嬰兒溶血,如伯氨喹、磺胺類、呋喃唑酮等。用藥前需詳細評估嬰兒情況,避免使用此類藥物。若因病情必須使用,要密切觀察嬰兒反應,一旦出現溶血跡象,及時處理。
4. 感染因素:病毒、細菌感染可能誘發 G6PD 缺乏嬰兒溶血。積極控制感染,根據病原體選擇合適藥物,如抗病毒的利巴韋林顆粒、抗細菌的阿奇霉素乾混懸劑、頭孢克肟顆粒,遵醫囑用藥,同時注意觀察病情變化。
5. 母親孕期因素:母親孕期接觸有害物質、營養缺乏等可能影響嬰兒 G6PD 活性。母親孕期要注意避免接觸有害物質,保證營養均衡。嬰兒出生後,定期監測 G6PD 水平。
日常要注意避免嬰兒接觸可能誘發溶血的物質,如特定食物和化學物品等。定期帶嬰兒到醫院復查,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進行護理和餵養,若發現嬰兒有異常症狀,如面色蒼白、黃疸加重等,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