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腸套疊的治療方法包括空氣灌腸復位、鋇劑灌腸復位、B 超下水壓灌腸復位、腹腔鏡下腸套疊復位以及手術治療等。
1.空氣灌腸復位:通過向腸管內注入空氣,利用壓力使套入的腸管復位。適用於發病 48 小時內,全身情況良好的患兒。遵醫囑用藥,如顛茄片、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蒙脫石散。操作時,將肛管插入肛門,連接空氣灌腸機,逐漸增加壓力,在 X 線透視下觀察腸套疊復位情況。
2.鋇劑灌腸復位:將鋇劑灌入腸道,通過鋇劑的壓力使套疊的腸管復位。適用於腸套疊時間較短,病情較輕的患兒。遵醫囑用藥,如阿托品片、乳酶生片、腸炎寧膠囊。在 X 線下進行操作,觀察鋇劑的流動和腸套疊的復位情況。
3.B 超下水壓灌腸復位:在 B 超引導下,向腸管內注入生理鹽水,依靠水壓使腸套疊復位。適用於早期腸套疊患兒。遵醫囑用藥,如山莨菪鹼片、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阿莫西林膠囊。該方法可實時監測復位過程,避免 X 線輻射。
4.腹腔鏡下腸套疊復位:在腹腔鏡下,通過操作器械將套疊的腸管復位。適用於灌腸復位失敗或病情不適合灌腸復位的患兒。遵醫囑用藥,如頭孢克肟分散片、媽咪愛顆粒、消旋山莨菪鹼片。在腹腔鏡的直視下,進行腸套疊復位操作,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點。
5.手術治療:當腸套疊出現腸壞死、穿孔等嚴重併發症,或其他治療方法無效時,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腸套疊復位術、腸切除吻合術等。遵醫囑用藥,如頭孢呋辛酯片、布拉氏酵母菌散、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手術中,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操作,以恢復腸道的正常功能。
小孩腸套疊治療後,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恢復情況,包括飲食、排便、精神狀態等。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同時,要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護理和隨訪,確保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