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牙子和鵝口瘡是兩種常見的嬰幼兒口腔問題,在發病原因、症狀表現、治療方法、傳染性、預後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區別。
1.發病原因:
馬牙子是由上皮細胞堆積或黏液腺分泌物積留形成的,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鵝口瘡則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多與嬰幼兒免疫力低下、口腔不潔、長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有關。
2.症狀表現:
馬牙子通常出現在新生兒的牙齦或上顎,表現為黃白色的米粒大小的顆粒,一般無不適感。鵝口瘡可發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表現為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乳凝塊樣物,不易擦去,強行擦去後可見局部潮紅、粗糙,患兒可伴有煩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難等症狀。
3.治療方法:
馬牙子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會在數周後自行消失。鵝口瘡需要使用抗真菌藥物進行治療,如制霉菌素混懸液等,同時要注意口腔衛生,加強營養,提高免疫力。
4.傳染性:
馬牙子不具有傳染性。鵝口瘡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可通過接觸傳播。
5.預後:
馬牙子不會對嬰幼兒的健康產生影響,會自然消退。鵝口瘡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蔓延至咽喉、氣管、食管等部位,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對於嬰幼兒的口腔問題,家長應密切觀察,如果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以便明確診斷,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同時,要注意保持嬰幼兒的口腔清潔,餵奶後及時清潔口腔,避免濫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