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縫合後發炎可能是細菌感染、傷口異物殘留、傷口局部血液循環不良、患者免疫力低下、縫合技術不當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局部處理、藥物治療、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重新縫合等。
1.細菌感染:傷口受到細菌污染,引發炎症。表現為傷口紅腫、疼痛、有膿性分泌物。治療需清潔傷口,遵醫囑用碘伏消毒,外用莫匹羅星軟膏、紅霉素軟膏,口服阿莫西林膠囊等抗生素。
2.傷口異物殘留:如縫線、碎屑等殘留在傷口內,刺激組織引起炎症。症狀為傷口持續疼痛、不愈合。需清除異物,重新處理傷口。
3.傷口局部血液循環不良:影響傷口愈合,增加感染風險。可表現為傷口周圍皮膚發紫、發涼。可通過熱敷、按摩等改善血液循環。
4.患者免疫力低下:身體抵抗力差,容易導致傷口發炎。患者可能伴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等。需治療基礎疾病,增強免疫力,可適當補充營養,遵醫囑用胸腺肽腸溶片、轉移因子膠囊、匹多莫德分散片等。
5.縫合技術不當:如縫合過緊或過松,影響傷口愈合。可能出現傷口裂開、愈合不良等情況。需要重新評估傷口,進行正確的縫合處理。
在傷口愈合過程中,要保持傷口清潔乾燥,避免沾水和污染。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護理和治療,定期復查,如有異常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