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血是指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肝、膽、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經口腔嘔出。常見的導致嘔血的原因有
1. 食管疾病:如食管靜脈曲張破裂、食管炎、食管癌等。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多因肝硬化等導致門脈高壓引起,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止血、內鏡下治療、手術治療等;食管炎可由胃酸反流、感染等引起,需使用抑酸藥、抗感染藥等治療;食管癌則根據病情選擇手術、放療、化療等。
2. 胃及十二指腸疾病: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急性胃黏膜病變等是常見病因。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多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分泌過多有關,治療包括根除幽門螺桿菌、抑酸、保護胃黏膜等;胃癌的治療方法有手術、化療、放療等;急性胃黏膜病變常因應激、藥物、酒精等引起,需去除誘因,同時進行止血、保護胃黏膜等治療。
3. 肝、膽疾病:肝硬化導致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較為嚴重,治療同食管靜脈曲張破裂;膽道出血可由膽管結石、炎症等引起,需止血、抗感染,必要時手術治療。
4. 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合併膿腫或假性囊腫、胰腺癌等也可能導致嘔血,治療需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如抗感染、手術等。
5. 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血液系統疾病,以及尿毒症、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其他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嘔血。這些疾病需要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如提升血小板、治療白血病、改善腎功能、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嘔血可能是多種疾病的表現,一旦出現嘔血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明確病因,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規律,避免過度飲酒和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進行體檢,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