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腸道慢性特異性感染,其發病原因主要有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免疫力低下、腸道功能紊亂、飲食習慣、遺傳因素等。
1. 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腸結核主要由人型結核分枝桿菌引起,少數地區有因飲用未經消毒的帶菌牛奶或乳製品而發生牛型結核分枝桿菌腸結核。
結核分枝桿菌一般經口進入腸道,由於結核菌系抗酸菌,在胃內較少被胃酸殺滅,當結核菌到達回盲部時,含有結核菌的腸內容物在回盲部停留較久,且回盲部有豐富的淋巴組織,結核菌容易侵犯腸壁淋巴組織,因此腸結核的好發部位為回盲部。
2. 免疫力低下:
當身體的免疫力下降時,如患有艾滋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營養不良等,容易感染結核分枝桿菌併發病。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其身體對結核菌的抵抗力減弱,使得結核菌更容易在體內生長和繁殖,從而增加了腸結核的發病風險。
3. 腸道功能紊亂:
患有腸易激綜合徵、炎症性腸病等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的患者,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損,容易受到結核菌的侵襲。
腸道功能紊亂可能導致腸道蠕動異常、腸道菌群失調等,這些因素都可能為結核菌的感染和定植創造條件。
4. 飲食習慣:
長期食用生冷、不潔食物,可能會增加感染結核分枝桿菌的機會。
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可能導致腸道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從而使結核菌更容易侵入腸道引起感染。
5. 遺傳因素:
雖然腸結核不是遺傳性疾病,但某些遺傳因素可能會影響個體對結核菌的易感性。
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變異可能與腸結核的發病風險有關,但具體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增強自身免疫力,避免感染結核分枝桿菌。如出現腹痛、腹瀉、便秘等腸道症狀,尤其是伴有低熱、盜汗、乏力等全身症狀時,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以明確診斷並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