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在病因、發病人群、症狀、實驗室檢查、治療方法等方面存在區別。
1.病因:風濕性關節炎是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發生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感染、性激素等多種因素有關。
2.發病人群: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5 - 15歲的兒童和青少年;類風濕性關節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30 - 50歲為發病的高峰。
3.症狀:風濕性關節炎主要表現為游走性、多發性大關節炎,常伴有發熱、咽痛、頜下淋巴結腫大等;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為對稱性、多關節腫脹、疼痛、畸形,常伴有晨僵。
4.實驗室檢查: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類風濕因子RF陰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RF陽性,紅細胞沈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等炎症指標也常升高。
5.治療方法:風濕性關節炎主要使用抗生素消除鏈球菌感染,同時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緩解症狀;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則以緩解關節症狀、延緩病情進展、防止和減少關節破壞、保護關節功能為主,常用藥物有非甾體抗炎藥、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生物制劑等。
無論是風濕性關節炎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應及時就醫,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並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和受寒,保持良好的心態,以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