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腫的CT表現主要包括新月形高密度影、佔位效應、慢性期低密度或等密度改變、混雜密度影、腦室受壓變形等。
1. 新月形高密度影:急性硬膜下血腫在CT上表現為顱骨內板下新月形或弧形均勻高密度影,邊緣清晰,跨越顱縫但不超過中線,常因外傷後橋靜脈撕裂導致血液積聚於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密度範圍約50-80 HU,可伴有鄰近腦組織受壓。
2. 佔位效應:血腫引起同側腦室受壓變形、中線結構向對側移位,嚴重時出現腦疝徵象,如環池消失或鞍上池閉塞,部分患者可見患側腦溝、腦裂變淺或消失,幕上血腫體積超過30ml時佔位效應顯著。
3. 慢性期低密度或等密度改變:亞急性或慢性血腫2周後因血紅蛋白分解,CT密度逐漸減低至等密度或低密度,增強掃描可見包膜強化,等密度血腫易漏診,需結合腦溝消失或灰白質交界內移徵象判斷。
4. 混雜密度影:血腫內出現高低密度混雜區域提示活動性出血或血腫不同時期分層,可見於反復出血的慢性硬膜下血腫,偶見液-液平面形成,需與硬膜下積膿鑒別。
5. 腦室受壓變形:大量血腫引起側腦室體部受壓變扁、三角區後移,第三腦室及中腦導水管受壓可導致梗阻性腦積水,多見於雙側硬膜下血腫或合併腦挫裂傷病例。
硬膜下血腫的早期識別至關重要,特別是老年患者或接受抗凝治療者,輕微外傷後出現頭痛、意識改變時應及時就診。日常需注意預防跌倒,控制高血壓,規範使用抗凝藥物,治療後定期復查CT評估血腫吸收情況。若出現惡心嘔吐、肢體無力等新發症狀,應立即返院檢查,避免延誤手術清除血腫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