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肺吸蟲病是由並殖吸蟲寄生於人體腹腔內引起的疾病。
並殖吸蟲通常通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溪蟹、蝲蛄等而感染人體。當人吞食這些被感染的食物後,囊蚴在胃腸道脫囊,幼蟲穿過腸壁進入腹腔,在腹腔內移行、寄生,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
腹腔肺吸蟲病的症狀多樣,常見的有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症狀,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發熱、乏力等全身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蟲體可侵犯腹腔內的多個臟器,如肝臟、脾臟、胰腺等,導致相應臟器的損害,出現肝區疼痛、黃疸、脾腫大等表現。
診斷腹腔肺吸蟲病主要依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檢查。在流行區有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等病史,出現上述症狀,結合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肺吸蟲皮內試驗陽性、血清免疫學檢查陽性以及影像學檢查發現腹腔內的異常病變等,可作出診斷。
治療腹腔肺吸蟲病主要使用抗寄生蟲藥物,如吡喹酮、硫氯酚等。在治療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定期進行復查,以評估治療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預防腹腔肺吸蟲病的發生,應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等可能攜帶並殖吸蟲的食物。同時,要注意飲食衛生,加強水源管理,防止水源污染。如果懷疑有感染的可能,應及時就醫,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