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蟲病是由毛首鞭形線蟲寄生於人體盲腸及闌尾等處引起的腸道寄生蟲病。
鞭蟲形似馬鞭,蟲體前3/5細長,後2/5較粗。成蟲主要寄生於人體盲腸內,嚴重感染時也可在結腸、直腸甚至回腸下段寄生。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約經3~5周發育為感染期卵。人因吞食感染期卵而感染,幼蟲在小腸內孵出,侵入局部腸黏膜,攝取營養併發育。約10天後,幼蟲移行至盲腸發育為成蟲。成蟲以其細長的前端鑽入腸黏膜及黏膜下層,以血液及組織液為食。
輕度感染時,患者多無明顯症狀。重度感染時,患者可出現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便血等消化道症狀,以及貧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狀。兒童重度感染時,還可能影響生長髮育。診斷鞭蟲病主要依據糞便檢查,查到鞭蟲卵即可確診。
對於鞭蟲病的治療,常用的藥物有阿苯達唑、甲苯咪唑等。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喝生水,不吃未洗淨的瓜果蔬菜,飯前便後要洗手,以預防鞭蟲病的發生。如果懷疑感染鞭蟲病,應及時就醫,遵醫囑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