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門排出的現象。便血的顏色可因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血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來說,若出血部位較低,如直腸、肛門附近,血液多為鮮紅色;若出血部位較高,如胃、十二指腸等,血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經過消化液的作用,排出的大便多為黑色或柏油樣。
引起便血的原因有很多。痔瘡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內痔,常表現為便後滴血或噴射狀出血。肛裂也會導致便血,通常伴有肛門疼痛。腸道炎症,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除了便血外,還可能有腹痛、腹瀉等症狀。腸道腫瘤也是引起便血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中老年人,若出現持續性便血,應警惕腸道腫瘤的可能。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也可能導致便血。
如果發現有便血的情況,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如大便常規、腸鏡等,以明確病因,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同時,要注意肛門局部的清潔衛生,避免久坐久站,適當進行體育鍛鍊,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