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竇及乳突氣房全部或部分結構的炎性病變,好發於兒童。可分為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膽脂瘤型中耳炎和特殊類型中耳炎等。
1. 分泌性中耳炎:
咽鼓管功能障礙是本病的基本病因。如腺樣體肥大、慢性鼻竇炎、鼻中隔偏曲等疾病,可導致咽鼓管咽口機械性阻塞;咽鼓管清潔和防禦功能障礙也可引起本病。
感染因素。中耳局部的感染和細菌毒素的逆行感染可能與本病的發病有關。
免疫反應。中耳積液中有炎性介質前列腺素等存在,提示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一種免疫介導的疾病。
2.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最常見的感染途徑是咽鼓管途徑。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傳染病猩紅熱、麻疹、百日咳等時,細菌可經咽鼓管侵入中耳;不正確的捏鼻鼓氣或擤鼻,游泳、跳水時污水經咽鼓管進入中耳等也可引發本病。
外耳道鼓膜途徑。鼓膜外傷、鼓膜穿刺或置管時,致病菌可由外耳道直接進入中耳。
血行感染。極少見。
3.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治療不徹底或遷延不愈,病程超過 6 - 8 周,可轉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鼻腔、鼻竇及咽部的慢性疾病,如慢性鼻竇炎、慢性扁桃體炎等,可導致中耳反復感染,形成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如營養不良、慢性貧血、糖尿病等,也易誘發本病。
4. 膽脂瘤型中耳炎:
可為先天性,但臨床上較少見。
後天性膽脂瘤型中耳炎的發病機制主要為鼓膜、外耳道的復層鱗狀上皮經穿孔處移行進入中耳腔,形成膽脂瘤。
5. 特殊類型中耳炎:
包括結核性中耳炎、艾滋病性中耳炎、梅毒性中耳炎等,多由特定的病原體感染引起,相對較為罕見。
中耳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持耳部清潔,避免污水入耳,勿用力擤鼻。同時,應積極治療鼻腔、鼻竇及咽部的疾病,增強自身抵抗力,預防中耳炎的發生。如出現耳部不適,應及時就醫,遵醫囑進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