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放療後復查項目包括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內鏡檢查、功能檢查、其他特殊檢查等。
1. 影像學檢查:通過胸部CT掃描,能清晰看到食管腫瘤的大小、形態、位置變化,判斷有無局部復發及轉移情況;還可進行PET-CT檢查,其對發現潛在轉移病灶靈敏度較高,能更準確評估病情。
2.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可瞭解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等計數,判斷放療後有無骨髓抑制情況;血生化檢查能查看肝腎功能、電解質等指標,評估身體代謝及器官功能;腫瘤標誌物如癌胚抗原、鱗狀細胞癌抗原等,雖不能確診復發,但可輔助監測病情變化。
3. 內鏡檢查:食管鏡檢查能直接觀察食管黏膜情況,查看放療後局部有無殘留腫瘤、潰瘍、狹窄等問題,必要時可取組織進行病理活檢明確病變性質。
4. 功能檢查:肺功能檢查可評估放療對肺部功能的影響,因為放療可能會引起放射性肺炎等併發症;心臟功能檢查如心電圖、心臟超聲等,能瞭解放療是否對心臟產生不良影響。
5. 其他特殊檢查:如食管造影,可顯示食管的形態、蠕動情況,有助於發現食管狹窄等問題;對於懷疑有遠處轉移的患者,可能還需要進行全身骨掃描等檢查。
放療後復查要嚴格按照醫生安排的時間進行,不要隨意提前或推遲。檢查前要做好相應準備,如某些檢查需空腹等。檢查過程中要積極配合醫生,如實告知身體出現的不適症狀。若檢查結果有異常,應及時與醫生溝通,制定後續治療或處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