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是指人體組織間隙有過多的液體積聚使組織腫脹。引起水腫的原因較多,從常見到罕見的原因主要有
1. 心源性水腫:是由於心臟功能障礙引發的水腫,常見於右心衰竭。
2. 腎源性水腫:主要是由於腎臟疾病導致水鈉瀦留,引起水腫,如腎炎、腎病綜合徵等。
3. 肝源性水腫:肝硬化是導致肝源性水腫的常見原因,肝功能減退引起蛋白合成障礙,導致低蛋白血症,進而引發水腫。
4. 營養不良性水腫:長期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入不足可導致低蛋白血症,引起水腫。
5. 內分泌性水腫: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症等內分泌疾病可導致激素分泌異常,引起水腫。
6. 特發性水腫:多見於女性,原因不明,可能與內分泌功能失調、直立體位的反應異常有關。
7. 藥物性水腫:某些藥物如降壓藥、糖皮質激素等可能會引起水腫的副作用。
8. 經前期緊張綜合徵:女性在月經來潮前出現的水腫,與激素水平變化有關。
9. 妊娠性水腫:孕婦在妊娠後期,常出現下肢輕度水腫,與子宮增大壓迫下腔靜脈,導致回流受阻有關。
10. 局部性水腫:如靜脈回流受阻、淋巴回流障礙等可引起局部組織水腫。
以下是對上述原因的
1. 心源性水腫:
心源性水腫是右心衰竭的典型表現。右心衰竭時,心臟泵血功能減弱,導致體循環淤血,靜脈壓升高,組織液回吸收減少,從而引起水腫。水腫首先出現於身體下垂部位,如足部、踝部等,逐漸向上蔓延。患者還可能伴有呼吸困難、心悸、乏力等症狀。
2. 腎源性水腫: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排泄器官,當腎臟發生疾病時,如腎炎、腎病綜合徵等,可導致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增加,引起水鈉瀦留,出現水腫。腎源性水腫的特點是從眼瞼、顏面開始,逐漸發展為全身水腫,常伴有蛋白尿、血尿、高血壓等症狀。
3. 肝源性水腫:
肝硬化是肝源性水腫的常見原因。肝硬化時,肝臟合成蛋白質的能力下降,導致低蛋白血症,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液體從血管內滲入組織間隙,引起水腫。肝硬化還可導致門靜脈高壓,使腹腔內靜脈回流受阻,液體漏入腹腔,形成腹水。肝源性水腫主要表現為腹水,也可出現下肢水腫,常伴有黃疸、肝脾腫大等症狀。
4. 營養不良性水腫:
長期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可導致血漿蛋白減少,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引起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常從足部開始,逐漸蔓延至全身,患者還可能伴有消瘦、乏力、貧血等症狀。
5. 內分泌性水腫: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時,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導致細胞代謝率降低,組織間隙黏蛋白沈積,引起黏液性水腫。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症時,皮質醇分泌過多,促進水鈉瀦留,也可引起水腫。內分泌性水腫的特點因疾病不同而異,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引起的水腫多為非凹陷性,而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症引起的水腫多為凹陷性。
6. 特發性水腫:
特發性水腫多見於女性,病因不明,可能與內分泌功能失調、直立體位的反應異常有關。水腫多發生在身體下垂部位,休息後可減輕,常伴有情緒不穩定、月經紊亂等症狀。
7. 藥物性水腫:
某些藥物如降壓藥如硝苯地平、糖皮質激素等,可能會引起水鈉瀦留,導致水腫。這種水腫通常在停藥後可逐漸消退。
8. 經前期緊張綜合徵:
女性在月經來潮前,由於體內激素水平變化,可出現水鈉瀦留,引起水腫。這種水腫多在月經來潮後自然消退,一般無需特殊治療。
9. 妊娠性水腫:
孕婦在妊娠後期,子宮增大壓迫下腔靜脈,導致下肢靜脈回流受阻,可出現下肢輕度水腫。一般在休息後可減輕,分娩後可自行消退。如果水腫嚴重,或伴有高血壓、蛋白尿等症狀,應警惕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可能。
10. 局部性水腫:
局部性水腫是由於局部靜脈、淋巴回流受阻或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原因引起的。如血栓性靜脈炎可導致靜脈回流受阻,引起局部水腫;絲蟲病可導致淋巴回流障礙,引起象皮腫;局部炎症可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炎性水腫。
水腫的原因多種多樣,當出現水腫時,應及時就醫,查明原因,以便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飲食、適量運動、避免久坐久站等,有助於預防水腫的發生。如果患有某些疾病,應積極治療,遵醫囑用藥,定期復查,以控制病情,減少併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