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皰瘡是一種常見的化膿性皮膚病,其表現多樣,常見的有尋常型膿皰瘡、大皰性膿皰瘡、新生兒膿皰瘡、深膿皰瘡、葡萄球菌性燙傷樣皮膚綜合徵等。
1. 尋常型膿皰瘡: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好發於面部、口鼻周圍等暴露部位。初起為紅斑或丘疹,迅速變為膿皰,皰壁薄,易破潰,周圍有明顯紅暈,皰液乾燥後形成蜜黃色厚痂。
2. 大皰性膿皰瘡: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好發於兒童,多見於面部、四肢等部位。初起為米粒至黃豆大小的水皰,迅速增大成大皰,皰液先清澈後渾濁,皰壁薄而鬆弛,尼氏徵陽性,破潰後形成糜爛面。
3. 新生兒膿皰瘡: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常發生於出生後4 - 10天的新生兒,好發於面部、頸部、尿布區等。起病急,皮疹初為針尖至綠豆大小的水皰或膿皰,皰液清亮,迅速變為渾濁,皰壁薄,易破潰,可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4. 深膿皰瘡:主要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多見於營養不良的兒童或老年人,好發於小腿、臀部等部位。初起為炎性紅斑上的水皰或膿皰,炎症逐漸向深部發展,形成潰瘍,表面有蠣殼狀黑色厚痂,去除痂皮後可見潰瘍面。
5. 葡萄球菌性燙傷樣皮膚綜合徵:多由凝固酶陽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常發生於新生兒及嬰幼兒。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膚感染史,皮膚表現為大片紅斑,迅速鬆弛形成燙傷樣水皰及表皮剝脫,尼氏徵陽性,伴有發熱、厭食等全身症狀。
患病後應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傳染及繼發感染。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