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媽媽發燒應根據乳汁淤積、乳腺炎、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體溫調節中樞紊亂等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物理降溫、藥物治療等。
1. 乳汁淤積:多因哺乳姿勢不當或乳汁排出不暢導致。可通過頻繁哺乳、按摩乳房促進乳汁排出,若有腫塊可局部熱敷。
2. 乳腺炎:常見於哺乳期婦女,乳房局部紅腫、疼痛。除上述方法外,可遵醫囑使用青霉素類如青霉素 V 鉀片、頭孢類如頭孢克洛膠囊、紅霉素類如琥乙紅霉素片等抗生素治療。
3. 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等,可出現發熱、流涕等症狀。注意休息,多喝溫水,可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片等退熱藥物,緩解症狀。
4. 尿路感染:常有尿頻、尿急、尿痛及發熱等表現。要大量飲水,保持尿路通暢,遵醫囑使用左氧氟沙星片等藥物治療。
5. 體溫調節中樞紊亂:可能與環境溫度過高或過度勞累等有關。適當調整環境溫度,避免過度勞累,可配合物理降溫。
應及時就醫,告知醫生正在哺乳期,遵醫囑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和藥物,避免自行用藥對嬰兒造成不良影響。同時要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乳汁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