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腹膜炎細菌感染的途徑主要有血行播散、上行性感染、直接擴散、透壁性感染、醫源性感染等。
1. 血行播散:嬰幼兒及兒童的原發性腹膜炎多由此途徑引起。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呼吸道感染、皮膚癤癰等,細菌可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腹膜腔,引發炎症。常見的病原菌有肺炎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當機體免疫力低下時,細菌更容易在腹膜腔定植並繁殖,導致腹膜炎的發生。
2. 上行性感染:女性生殖道的細菌可經輸卵管上行至腹腔,引起原發性腹膜炎。例如,在女性生殖系統存在感染,如盆腔炎、附件炎等情況下,細菌可沿著輸卵管蔓延至腹膜腔。常見的病原菌有大腸埃希菌、厭氧菌等。這種感染途徑在女性中相對較為常見,尤其是在生殖系統衛生不良或存在其他誘發因素時。
3. 直接擴散:腹腔內鄰近器官的感染可直接擴散至腹膜腔。如急性闌尾炎時,闌尾的炎症可直接蔓延至周圍的腹膜組織,引起局限性或瀰漫性腹膜炎。膽囊炎、胰腺炎等疾病也可能通過這種方式導致腹膜炎。直接擴散引起的腹膜炎通常與原發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
4. 透壁性感染:正常情況下,腸道內的細菌可通過腸壁的微小缺損或淋巴途徑進入腹膜腔,引發原發性腹膜炎。這種情況相對較少見,多發生在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損時,如腸道缺血、營養不良等。腸道內的細菌種類繁多,常見的有大腸埃希菌、克雷伯桿菌等。
5. 醫源性感染:在進行腹腔手術、腹腔穿刺、腹腔置管等醫療操作時,如果操作不當或無菌原則執行不嚴格,細菌可進入腹膜腔,導致醫源性原發性腹膜炎。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抗生素等藥物,也可能破壞機體的正常防禦機制,增加感染的風險。
對於可能存在原發性腹膜炎風險的患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個人衛生,增強機體免疫力。若出現腹痛、發熱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便明確診斷並接受相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