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灌腸的方式有大量不保留灌腸、小量不保留灌腸、保留灌腸、清潔灌腸、結腸透析灌腸等。
1. 大量不保留灌腸:常用於解除便秘、腸脹氣,清潔腸道為某些手術、檢查或分娩做準備,稀釋並清除腸道內的有害物質,減輕中毒,灌入液量較多,一般成人約 500 - 1000ml,小兒約 200 - 500ml,溶液溫度 39 - 41℃,降溫時用 28 - 32℃,中暑用 4℃,通過肛管將溶液經肛門灌入直腸、結腸,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
2. 小量不保留灌腸:適用於腹部或盆腔手術後的患者、危重患者、年老體弱患者、小兒及孕婦等,灌入液量較少,一般不超過 200ml,溶液溫度 38℃,常用1、2、3溶液50%硫酸鎂 30ml、甘油 60ml、溫開水 90ml,通過肛管緩慢注入腸道,以軟化糞便、解除便秘,排除腸道積氣,減輕腹脹。
3. 保留灌腸:目的是將藥物灌入到直腸或結腸內,通過腸黏膜吸收,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常用於鎮靜、催眠及治療腸道感染,根據病情安置不同臥位,如慢性細菌性痢疾取左側臥位,阿米巴痢疾取右側臥位,肛管插入深度 15 - 20cm,灌入液量不超過 200ml,溶液溫度 38℃,灌入速度要慢,以便藥液保留。
4. 清潔灌腸:是反復多次進行大量不保留灌腸的方法,目的是徹底清除滯留在結腸中的糞便,為直腸、結腸檢查和手術做腸道準備,首次用肥皂水灌腸,然後用生理鹽水灌腸數次,直至排出液清潔無糞塊為止。
5. 結腸透析灌腸:利用結腸黏膜半透膜的特性,向結腸腔內注入透析液,通過結腸黏膜與血液之間的彌散、滲透和分泌、吸收功能,以清除體內的代謝產物和多餘水分,糾正體內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達到血液淨化的目的,操作相對複雜,需專業設備和人員。
灌腸操作需由專業人員進行評估和操作,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身體狀況等選擇合適的灌腸方式和溶液。操作過程要嚴格遵循無菌原則,動作輕柔,避免損傷腸道黏膜。灌腸後密切觀察患者反應,若出現腹痛、面色蒼白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操作並進行相應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