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經期少量褐色出血可能是由排卵期出血、子宮內膜息肉、宮頸糜爛、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等情況引起。
1. 排卵期出血:在兩次月經中間,由於雌激素水平短暫下降,使子宮內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出現部分子宮內膜脫落引起有規律性的陰道出血。通常出血量少,持續 2 - 3 天,最長不超過 7 天。一般無需特殊處理,注意保持外陰清潔,避免劇烈運動和性生活,防止感染。
2. 子宮內膜息肉:是子宮局部內膜過度生長所致,突出於宮腔內。可能與雌激素水平過高、炎症刺激等有關。小的息肉可能無症狀,較大息肉可能導致非經期出血。對於有症狀的息肉,多采取宮腔鏡下息肉摘除術,術後定期復查,觀察有無復發。
3. 宮頸糜爛:現在多稱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是一種生理現象。但當合併感染或其他病變時,可能出現少量褐色出血。平時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外陰清潔。若合併感染,根據病原體選擇合適藥物治療,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
4. 子宮肌瘤:是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可能影響子宮收縮,導致非經期出血。根據肌瘤大小、位置、症狀等決定治療方式,如藥物治療控制症狀,必要時手術切除肌瘤。定期復查觀察肌瘤變化。
5. 子宮腺肌病:主要由子宮肌層內的異位內膜腺體充血、週期性出血導致。症狀較輕、有生育要求及近絕經期患者可藥物治療,症狀嚴重、無生育要求或藥物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出現非經期少量褐色出血,要注意觀察出血的量、持續時間、伴隨症狀等。出血期間避免盆浴和性生活,防止感染。若出血持續不緩解或伴有腹痛、發熱等不適,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後針對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