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電生理檢查的風險主要有穿刺部位出血、心律失常、血管損傷、心臟穿孔、感染等。
1. 穿刺部位出血:
穿刺是心臟電生理檢查中常用的操作,可能會導致穿刺部位出血。這是較為常見的風險之一。一般來說,輕微的出血可能表現為局部的淤血、血腫,通過適當的壓迫止血等處理,大多可以逐漸吸收。但如果出血較為嚴重,可能需要進一步的醫療干預,如縫合等。
2. 心律失常:
檢查過程中對心臟電活動的刺激可能誘發心律失常。這種心律失常可能是短暫的,在檢查結束後自行恢復;但也有少數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較為嚴重且持續的心律失常,需要及時進行藥物治療或電復律等處理,以恢復正常的心臟節律。
3. 血管損傷:
在導管插入血管的過程中,有可能對血管造成損傷。比如血管內膜的損傷,可能導致血栓形成;若血管破裂,則可能引起局部血腫或更嚴重的出血情況,需要密切觀察和相應的治療措施。
4. 心臟穿孔:
雖然相對罕見,但導管操作不當等原因可能導致心臟穿孔。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併發症,可能引起心包填塞等危急情況,需要立即進行緊急處理,如心包穿刺引流等。
5. 感染:
穿刺等操作有引發感染的風險,包括局部的皮膚感染以及可能的菌血症等。感染可能導致發熱、疼痛等症狀,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治療。
在進行心臟電生理檢查前,應向醫生詳細告知自身的健康狀況和病史,檢查後要按醫生的要求進行休息和恢復,如有不適及時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