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性水泡可能是局部摩擦、燙傷、蚊蟲叮咬、皮膚感染、過敏反應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減少摩擦、冷敷、塗抹藥物、抗感染、抗過敏等。
1. 局部摩擦:長時間行走、穿不合腳鞋子等導致局部皮膚反復摩擦,使表皮與真皮分離形成水泡。減少局部摩擦,更換舒適柔軟的鞋子或衣物。較小水泡可待其自行吸收;較大水泡,在嚴格無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泡液,再塗抹莫匹羅星軟膏、紅霉素軟膏、夫西地酸乳膏,遵醫囑用藥。
2. 燙傷:接觸高溫物體、熱水等造成皮膚燙傷,組織液滲出形成水泡。立即用流動的涼水沖洗燙傷部位15 - 30分鐘以降溫。淺度燙傷水泡,可塗抹濕潤燒傷膏、京萬紅軟膏、紫草油,遵醫囑用藥。
3. 蚊蟲叮咬:蚊蟲叮咬後釋放毒素,引起局部皮膚過敏和炎症反應形成水泡。避免搔抓,防止感染。可塗抹爐甘石洗劑、丹皮酚軟膏、復方倍氯米松樟腦乳膏,遵醫囑用藥。
4. 皮膚感染:細菌、真菌等病原體感染皮膚,引發炎症導致水泡。明確病原體後,細菌感染可外用碘伏消毒後,塗抹百多邦噴霧劑、鹽酸左氧氟沙星凝膠、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遵醫囑用藥;真菌感染可使用酮康唑乳膏、硝酸咪康唑乳膏、聯苯苄唑乳膏,遵醫囑用藥。
5. 過敏反應:接觸過敏原如某些食物、花粉等,引起皮膚過敏出現水泡。避免接觸過敏原,口服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膠囊、依巴斯汀片,遵醫囑用藥,同時可外用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鹵米松乳膏。
日常要保持水泡部位清潔乾燥,避免外力擠壓,防止水泡破裂引發感染。飲食上盡量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若水泡持續不愈、紅腫加重或伴有發熱等症狀,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