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接種反應主要有一般反應、異常反應、偶合症、心因性反應、預防接種事故等。
1. 一般反應:接種後24小時內,在接種部位出現紅、腫、熱、痛等局部反應,或伴有發熱、乏力、頭痛、肌肉酸痛等全身反應,一般反應通常較輕,1 - 2天可自行恢復。這是預防接種後最常見的反應,主要是疫苗本身的特性引起的機體免疫反應,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適當休息、多飲水即可。
2. 異常反應:指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範接種過程中或者實施規範接種後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相關各方均無過錯的藥品不良反應。如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皮疹等。這類反應相對少見,需要及時就醫治療,以免危及生命。
3. 偶合症:受種者在接種時正處於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前驅期,接種後巧合發病,與疫苗接種本身無關。例如,接種疫苗後恰巧患上感冒等疾病,這種情況較為罕見,需要醫生仔細鑒別診斷。
4. 心因性反應:在預防接種過程中或接種後,因受種者心理因素發生的個體或者群體的反應。比如,有的受種者因為過度緊張、恐懼,在接種後出現頭暈、心慌等症狀,但檢查並無器質性病變。這種反應通常在心理疏導後可緩解。
5. 預防接種事故:由於疫苗質量不合格、接種操作不規範等原因導致的嚴重不良事件,是罕見的情況。如接種過期疫苗、接種部位錯誤等,一旦發生,需要及時採取措施進行處理。
接種疫苗後要密切觀察身體狀況,如有不適要及時向接種醫生反饋,以便得到正確的處理和指導,確保接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