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常用的打針藥物有抗病毒藥物、止痛藥物、營養神經藥物、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劑等。
1. 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伐昔洛韋等,通過抑制病毒DNA多聚酶,阻礙病毒DNA合成,從而達到抑制病毒複製的目的,能有效縮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減少新皮疹出現,降低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發生風險。一般在發病後72小時內開始使用效果最佳。
2. 止痛藥物:對於疼痛明顯的患者,會使用止痛針,像曲馬多等。它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與疼痛相關的特異性受體,能有效緩解帶狀皰疹引發的疼痛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尤其適用於無法耐受常規止痛藥物副作用或疼痛較為劇烈的患者。
3. 營養神經藥物:甲鈷胺是常見的營養神經針劑,它參與神經髓鞘合成,可促進受損神經的修復和再生,改善神經功能,減少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對預防神經功能障礙有重要意義。
4. 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龍等,在帶狀皰疹早期合理使用,可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神經根的損傷和炎症滲出,緩解局部疼痛和腫脹,降低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發生率,但需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帶來的不良反應。
5. 免疫調節劑:胸腺肽等免疫調節劑可增強機體免疫力,幫助身體更好地對抗病毒感染,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對於免疫力低下的帶狀皰疹患者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有助於病情恢復。
使用這些藥物治療帶狀皰疹時,要依據患者具體病情、身體狀況等因素綜合考量選擇合適藥物及劑量。治療期間需密切關注藥物不良反應,若出現不適及時告知醫生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