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需要與消化性潰瘍、胃癌、慢性膽囊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等進行鑒別。
1.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生於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具有週期性、節律性上腹痛的特點。胃潰瘍疼痛多在餐後1小時內出現,經1-2小時後逐漸緩解;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在空腹時發作,進食後緩解,疼痛性質多樣,可伴有反酸、噯氣等症狀,胃鏡檢查及X線鋇餐檢查可明確診斷。
2. 胃癌:是起源於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早期多無明顯症狀,進展期可出現上腹痛、食慾減退、消瘦、嘔血、黑便等症狀。胃鏡檢查及病理活檢是診斷胃癌的金標準,通過胃鏡可直接觀察胃內病變情況,並取組織進行病理檢查以明確病變性質。
3. 慢性膽囊炎:多由膽囊結石、細菌感染等引起,主要表現為右上腹隱痛、脹痛或不適,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常伴有惡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症狀,進食油膩食物後症狀可加重。腹部超聲檢查可發現膽囊壁增厚、膽囊結石等改變,有助於診斷。
4.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患者常有上腹部疼痛、腹脹、早飽、噯氣、食慾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狀,但各項檢查如胃鏡、腹部超聲等均未發現明顯器質性病變。其發病可能與胃腸動力障礙、內臟感覺過敏、精神心理因素等有關。
5.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燒心、反流等症狀,可伴有胸痛、吞咽困難等。燒心和反流是本病最典型的症狀,多在餐後1小時出現,臥位、彎腰或腹壓增高時可加重。食管24小時pH監測、胃鏡檢查等有助於診斷。
對於出現上腹部不適等症狀的患者,應及時就醫,詳細描述症狀特點及相關病史,配合醫生進行全面檢查,以便明確診斷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