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細胞性黃疸需要與溶血性黃疸、梗阻性黃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藥物性肝損傷、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相鑒別。
1. 溶血性黃疸:紅細胞大量破壞,形成大量非結合膽紅素,超過肝細胞攝取、結合與排泌能力,致使非結合膽紅素在血中瀦留而出現黃疸。患者常有貧血、網織紅細胞增多、脾大等表現,血清總膽紅素增高,以非結合膽紅素為主,結合膽紅素基本正常,尿膽原增加,尿膽紅素陰性。
2. 梗阻性黃疸:肝內外膽管阻塞,膽汁排泄障礙,導致梗阻上方膽管內壓力升高,膽管擴張,最終肝內小膽管或毛細膽管破裂,膽汁中的膽紅素反流入血而出現黃疸。患者皮膚瘙癢明顯,糞便顏色變淺或呈陶土樣,血清總膽紅素增高,以結合膽紅素為主,尿膽紅素陽性,尿膽原減少或消失。
3. 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由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泄有先天性酶缺陷所致。臨床上少見,一般黃疸較輕,呈波動性,可因勞累、感染等因素誘發或加重。
4. 藥物性肝損傷:有明確的用藥史,藥物及其代謝產物對肝臟產生毒性作用或引起免疫反應,導致肝細胞損傷和黃疸。停藥後黃疸可能逐漸減輕,同時伴有肝功能異常,如轉氨酶升高等。
5. 自身免疫性肝病:機體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身肝臟組織,引起肝細胞損傷和炎症,進而出現黃疸。患者常伴有自身抗體陽性,如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等,還可能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現。
對於出現黃疸的患者,應及時就醫,詳細告知醫生病史、用藥史等信息,配合相關檢查,以便明確病因,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