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吊瓶有氣泡進入血管可能是輸液管排氣不徹底、墨菲氏滴管液面過低、輸液裝置連接不緊密、患者活動導致輸液管移位、輸液器質量問題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重新排氣、調整液面高度、檢查並固定連接部位、安撫患者減少活動、更換輸液器等。
1. 輸液管排氣不徹底:在輸液前若未將輸液管內空氣排盡,就會有氣泡進入血管。輸液前應將輸液管充分排氣,確保無氣泡殘留。若已有少量氣泡進入,可讓患者保持安靜,一般少量氣泡可被人體自行吸收。若氣泡較多,需立即關閉輸液器開關,將輸液管從穿刺部位拔出,重新排氣後再穿刺。
2. 墨菲氏滴管液面過低:墨菲氏滴管內液面過低時,空氣容易進入血管。發現液面過低,可先關閉輸液器開關,擠壓墨菲氏滴管,使液面上升至合適高度,一般為滴管的 1/3 到 1/2 ,再打開開關繼續輸液。
3. 輸液裝置連接不緊密:輸液裝置各部件連接不牢固,會導致空氣進入。應在輸液前仔細檢查各連接部位是否緊密,若發現鬆動需重新連接並固定。輸液過程中若有氣泡進入,先關閉開關,檢查連接部位,重新連接緊密後再繼續輸液。
4. 患者活動導致輸液管移位:患者在輸液時活動過度,可能使輸液管移位,空氣趁機進入。輸液時要告知患者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活動,若因活動導致有氣泡進入,先停止輸液,調整好輸液管位置,確保無氣泡後再繼續。
5. 輸液器質量問題:輸液器本身存在破損、裂縫等質量問題,會造成空氣進入。使用前要仔細檢查輸液器的質量,若發現問題及時更換。若因質量問題已有氣泡進入,立即更換合格的輸液器,密切觀察患者情況。
輸液過程中要密切觀察,保持輸液部位固定,避免大幅度活動肢體。醫護人員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仔細檢查輸液裝置,確保輸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