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治療的注意事項包括定期監測凝血功能、注意出血風險、關注藥物相互作用、遵循正確服藥方法等。
1. 定期監測凝血功能:
抗凝治療過程中,需按醫囑定期檢查凝血指標,如凝血酶原時間PT、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等。這些指標能反映抗凝藥物的效果和機體的凝血狀態,以便醫生根據檢查結果及時調整藥物劑量,確保抗凝治療既達到理想效果,又避免出血等不良反應的發生。
2. 注意出血風險:
抗凝治療可能增加出血的風險,包括皮膚黏膜出血如鼻出血、牙齦出血、皮膚瘀斑等、消化道出血如黑便、嘔血等以及顱內出血等嚴重情況。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碰撞、摔倒等外傷,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腹壓導致出血。若出現不明原因的出血症狀,應及時就醫。
3. 關注藥物相互作用:
許多藥物可能與抗凝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影響抗凝效果或增加出血風險。例如,某些抗生素、抗真菌藥、解熱鎮痛藥等可能增強抗凝藥物的作用,而一些抗癲癇藥、避孕藥等可能減弱其作用。在使用其他藥物前,應告知醫生正在進行抗凝治療,以便醫生評估藥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4. 遵循正確服藥方法:
嚴格按照醫囑的劑量、時間和方法服用抗凝藥物,不可自行增減劑量或停藥。有些抗凝藥物需要空腹服用,有些則不受飲食影響,應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或遵醫囑。同時,要注意藥物的保存方法,確保藥物的有效性。
抗凝治療期間,要密切關注自身身體狀況,如有異常及時與醫生溝通。同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煙限酒、合理飲食、適量運動等,有助於提高抗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