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肌肉萎縮常見的病因有神經源性肌萎縮、肌源性肌萎縮、廢用性肌萎縮等。
1.神經源性肌萎縮:主要是由於神經系統病變導致神經對肌肉的營養和支配功能障礙,進而引起肌肉萎縮。常見於神經根炎、脊髓空洞症、運動神經元病等。神經根炎可因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引發,影響神經傳導,使所支配肌肉逐漸萎縮;脊髓空洞症會使脊髓內出現空洞樣病變,破壞神經組織,導致相應肌肉萎縮;運動神經元病則是累及上、下運動神經元,造成肌肉無力和萎縮。
2.肌源性肌萎縮:多由肌肉本身的疾病引起,像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多發性肌炎等。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是一組遺傳性肌肉疾病,基因缺陷導致肌肉蛋白異常,肌肉逐漸變性、萎縮;多發性肌炎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攻擊肌肉組織,引發炎症,影響肌肉正常功能,最終出現萎縮。
3.廢用性肌萎縮:長期不活動、肢體固定等原因,使得肌肉得不到正常的鍛鍊和刺激,從而發生萎縮。比如骨折後長時間石膏固定,肢體缺乏運動,相應肌肉就會逐漸萎縮;長期臥床的患者,由於肢體活動減少,也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當出現全身肌肉萎縮症狀時,應及時就醫,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神經電生理檢查、肌肉活檢等,以明確病因。醫生會根據具體病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康復訓練等。積極配合治療,定期復查,有助於控制病情發展,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