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常見情況有消化性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消化道腫瘤、血管畸形等。
1. 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是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主要是由於胃酸分泌過多、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導致胃或十二指腸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後形成慢性潰瘍。當潰瘍侵蝕到血管時,就會引起出血。患者可能會出現週期性上腹部疼痛,出血時可表現為嘔血、黑便等症狀。
2.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多由肝硬化等肝臟疾病引起門靜脈高壓,導致食管和胃底的靜脈回流受阻,血管曲張。當曲張的靜脈破裂時,會引起大量出血,病情往往比較凶險。患者通常有肝硬化的病史,出血時表現為突然的大量嘔血,血色鮮紅。
3. 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常見於酗酒、服用某些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嚴重創傷、大面積燒傷等應激狀態下。這些因素會損傷胃黏膜,導致胃黏膜糜爛、出血。患者可能會出現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等症狀,嘔吐物中可帶有血絲或咖啡樣物質。
4. 消化道腫瘤:包括胃癌、結腸癌等。腫瘤組織生長迅速,血供豐富,容易發生破潰出血。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腹痛、消瘦、便血等症狀。
5. 血管畸形:相對較為罕見,是先天性血管發育異常導致的。血管畸形可發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平時可能沒有症狀,當畸形血管破裂時,會引起消化道出血。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飲酒、吸煙,慎用對胃黏膜有刺激的藥物。如果出現嘔血、黑便等症狀,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接受規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