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性貧血和缺鐵性貧血在病因、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治療方法等方面存在區別。
1. 病因:營養性貧血是由於缺乏造血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如鐵、葉酸、維生素B₁₂等引起的貧血。而缺鐵性貧血主要是由於機體對鐵的需求與供給失衡,導致體內貯存鐵耗盡,繼之紅細胞內鐵缺乏從而引起的貧血,常見原因包括鐵攝入不足、鐵吸收障礙、鐵丟失過多等。
2. 臨床表現:營養性貧血的症狀較為多樣,除了一般貧血的表現如面色蒼白、乏力、頭暈等外,缺乏不同營養素還會有不同表現,如缺乏葉酸和維生素B₁₂可出現神經系統症狀。缺鐵性貧血的表現除了上述一般貧血症狀外,還可有皮膚乾燥、毛髮乾枯、指甲脆薄易裂等特殊表現,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異食癖。
3. 實驗室檢查:營養性貧血的檢查需根據缺乏的營養素不同進行相應檢測,如葉酸、維生素B₁₂水平測定等。缺鐵性貧血的實驗室檢查主要有血清鐵蛋白降低、血清鐵降低、總鐵結合力升高、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等。
4. 治療方法營養性貧血的治療需針對缺乏的營養物質進行補充,如補充葉酸、維生素B₁₂等。缺鐵性貧血則主要通過補充鐵劑進行治療,同時還需去除導致缺鐵的病因。
貧血的診斷和治療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應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不可自行盲目用藥,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