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創口較大、局部血管破裂、凝血功能異常、拔牙操作不當、牙槽骨骨折等,根據病因對症治療。
1. 拔牙創口較大:拔牙時若牙齒位置特殊或拔除難度大,可能導致創口較大。創口大使得血液滲出面積廣,不易快速凝血。可通過縫合創口,減小創口面積,促進凝血。同時,咬棉球壓迫止血,一般咬30-60分鐘。
2. 局部血管破裂:拔牙過程中可能損傷周圍血管,導致血管破裂出血。小血管破裂可通過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縮減少出血,再配合咬棉球壓迫。若為較大血管破裂,需及時就醫,可能需進行結扎止血。
3. 凝血功能異常:患者自身存在凝血因子缺乏等情況,會影響凝血過程。拔牙前應常規檢查凝血功能,若有異常,需先進行相應治療,如補充凝血因子等,拔牙後密切觀察出血情況。
4. 拔牙操作不當:醫生在拔牙時若操作粗暴,可能損傷周圍組織過多,引起出血。應規範操作,盡量減少組織損傷。若已出現出血不止,需重新檢查創口,清理殘留組織,再次壓迫止血。
5. 牙槽骨骨折:拔牙時用力不當等可能導致牙槽骨骨折,骨折斷端出血不易止住。需復位固定骨折斷端,同時進行局部壓迫止血,必要時使用止血藥物。
拔牙後應避免劇烈運動,不要頻繁吐口水或吸吮創口,飲食宜清淡,避免食用過熱、過硬食物,按醫囑服藥和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