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側基底部骨折可以做切開復位內固定。
切開復位內固定是治療骨折的一種常用方法。其原理在於通過手術切開皮膚和軟組織,直接暴露骨折部位,將骨折斷端準確復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然後使用金屬內固定物,如鋼板、螺釘、髓內釘等,將骨折固定穩定。對於側基底部骨折而言,當骨折移位明顯,通過保守治療難以達到滿意的復位和固定效果時,切開復位內固定就具有重要意義。比如一些因暴力外傷導致側基底部骨折且骨折塊移位較大的情況,若不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骨折可能無法正常愈合,容易出現畸形愈合,影響肢體的外觀和功能。對於一些需要早期活動以減少併發症的患者,切開復位內固定能提供可靠的穩定性,允許患者在術後較早地進行功能鍛鍊,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降低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並非所有側基底部骨折都適合切開復位內固定。比如患者身體狀況較差,存在嚴重的心肺功能障礙、凝血功能異常等基礎疾病,無法耐受手術創傷時,就不適合進行該手術。另外,如果骨折部位局部軟組織條件差,如存在嚴重的皮膚破損、感染等情況,也不宜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以免引發更嚴重的感染。
在考慮是否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時,需綜合評估患者的全身狀況、骨折的具體情況以及局部軟組織條件等,權衡手術的利弊,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