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生理性鈣化是指在顱內某些部位的生理性的鈣鹽沈積,通常沒有臨床症狀,也不需要特殊治療。常見的顱內生理性鈣化有松果體鈣化、側腦室脈絡叢鈣化、硬腦膜鈣化、其他類型的生理鈣化等。
1.松果體鈣化:是顱內最常見的生理性鈣化之一,多見於30歲後的成年人,表現為結節狀或斑片狀的鈣化灶。值得注意的是,年輕患者,特別是兒童,若出現松果體鈣化,應視為異常並需警惕潛在問題
2.側腦室脈絡叢鈣化:常發生在側腦室三角區的脈絡叢,多為雙側同時鈣化,且呈現雙側對稱性,形態上常表現為多數小點狀鈣化影的聚集。
3.硬腦膜鈣化:在正位像上較為常見,好發於大腦鐮區域,表現為沿大腦鐮走行的線樣鈣化,也可局限性分布,呈梭形或球形。
4.其他類型的生理鈣化:包括老年人蛛網膜顆粒的鈣化,常出現在矢狀竇附近,表現為矢狀竇附近細小的顆粒狀鈣化,常見於40歲以上人群,雙側對稱或不對稱均可出現。此外,蒼白球鈣化也較為常見,可同時累及尾狀核和丘腦。
總體而言,顱內生理性鈣化是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正常生理變化,無需特殊治療。然而,在年輕人或兒童中觀察到這些鈣化時,應進一步評估以排除潛在的病理性因素。